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news.360xh.com/202004/20/56834.html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每一个人都会有想要得到他人肯定,并接受他人崇拜的心理。这就需要外人将我们与其他人进行对比,并认为我们是相对优秀的那一方。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下意识的将自己与身边的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或许能够带给我们自信心与快乐,但有时也会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够融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永远不要公开表扬一个人,后果很可怕,不仅无法起到预想中的激励效果,还会让某个个体受到团队的排斥。朋友一对心理学家进行了一次实验,他们找来了一些正在读书的学生,便让他们想象自己目前正处于一家服装店中。这些学生被告知自己身边的店员正在夸奖一位顾客,并大声赞美对方年轻漂亮。此时学生们需要根据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传递自己的情绪变化。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场合并不算太过排斥,他们更像是以旁观者的态度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看着事情的发生。但当研究人员让他们将这个被夸奖的对象想象为自己的朋友时,不少学生都给出了相对消极的反应。他们脑海中的想象对象与他们的关系越亲密,他们所展现出来的不满与抵触情绪就越强烈。过去我们总是单纯的认为,发自内心的称赞可以激励别人奋进。可我们却很少考虑对某一个个体的称赞,会对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不论是校园还是职场工作,管理者们总是喜欢公开表扬某一个人,认为这是对其他成员的一种激励。实际上这种行为能够带给我们的好处,远远小于它所产生的弊端。在公开场合对某一个个体进行大肆的赞扬,会让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感觉自己已经被进行比较了。简单来说对一个个体的肯定,就是对其他所有成员的否定,认为其他成员都没有这个被表扬的成员优秀。一旦这个人被贴上了相对的优秀标签,他就有可能会遭受到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嫉妒。人心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在存在利益冲突时,优秀的对象很有可能会成为其他人报复、伤害的目标。嫉妒带来的伤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嫉妒这种心理情绪,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所展现出来的嫉妒是良性的,但在更多环境中,我们只会展现出充满恶意的嫉妒情绪。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起初认为被表扬的人是与自己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因此他们大多产生了良性嫉妒的情绪。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在内心感慨对方的优秀,有一部分学生加入到了赞扬的行列中,愿意认可对方的优秀并向对方学习。可当他们得知被称赞的对象是自己亲密的朋友时,他们的嫉妒心就转变成为了恶性嫉妒。嫉妒这种情绪并不是随机产生的,大部分心态正常的人并不会轻易对身边的人产生强烈的恶意。只有当两个人处在相对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时,人们才会感受到被比较带给自己的伤害。并且那些容易出现恶意嫉妒情绪的人,通常会认为那个被表扬的人并没有自己优秀。一旦他们认为这种比较并不公平后,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嫉妒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会有意无意的与那个被表扬的对象进行争抢,想要在其他方面证明自己的成功与优秀。表扬让人变得自恋经常在公开场合表扬一个人,有时也会使被表扬的人变得越来越自恋。许多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慕强的心理,当我们得到某个权威人士或是上级领导的肯定时,我们自然会觉得更加兴奋,认为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权威的认证。心理学家对这类人际性研究后发现,那些曾经被公开表扬的人经过了长时间的高度认可,在看待自我时已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将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标准交给了外界,从未想过正视自己或进行自我反省。受到表扬后,他们始终坚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人,原有的谦逊品格便会渐渐消亡。某些人会将自己内心深处自大的一面肆无忌惮的展现出来,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沾沾自喜。也有一部分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足够强大的,反倒觉得弱小的自己应该得到其他人的保护。一旦他们认为自己无法从其他人身上获得相应的特权,他们就会立刻展现出强大的攻击意图。这样的人内心深处总是自卑的,纠结敏感的他们很难和身边的其他人和睦相处。总之,表扬一个人也是需要看场合的。比起公开表扬某一个人,倒不如总结每一个个体的功劳,让其他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正在被领导肯定。同时我们也应该端正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轻易将个人价值与外界的评价捆绑在一起。-TheEnd-作者
汤米达编辑
梅菜扣肉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PiagetBiographie.(,January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