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生很有女人缘。三位当朝皇后都是他的“粉丝”,也是他的*治保护神;三位夫人都是他的红颜知已,也是他的家庭保护神。
(一)
元丰二年(年),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天,甚至危及性命。此时,宋仁宗皇后曹后病重,宋神宗每日退朝都前往看望祖母。细心的曹后看到神宗因变法阻力带来的郁闷和焦躁,关心询问,聊及苏东坡,得知被下了大狱,曹后说:记的当年先帝策试制举后回到宫中,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物色到两个宰相之才,一个名苏轼,一个名苏辙,今日东坡因写诗而坐牢,我开国百年尚无先例。神宗听罢肃然,答应慎重考虑此案。不久,曹后病势愈加严重,神宗决定大赦天下为祖母请寿。曹后说:不须赦天下凶恶,只赦了苏东坡即可。祖母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皇帝孙儿能不听吗?于是重犯苏东坡被从轻发落:贬官*州。
(二)
也许是受婆婆影响,英宗皇后,也就是神宗母亲高太后,对苏东坡印象之好甚至超过婆婆。神宗驾崩后,新皇帝才九岁,她出来摄*,这便是 的元祐年间。高太后起用司马光当*,很快便将王安石新法改弦更张,或中止、或废除,高太后自然要重用苏东坡,而被贬*州4年多的苏东坡,此时早已无意于官场,已准备在此买地养老。但中国从古至今似乎都一样:一朝当官,一辈子身不由己,在元佑的9年间,苏东坡一再升迁,先是从贬官升任登州太守,上任才五天,就被急调京都任中书舍人,不久又升迁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当上皇帝(实际上是高皇后)大秘书。据统计,这期间他为朝延拟了道诏书。但苏东坡实在厌倦了朝廷*治斗争,一再要求外放。有一天晚上,高太后宣他进宫草拟诏书,有一段对话实在精彩。
太后问: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答:*州团练副使。
问:现在身居何职?
答:臣承乏翰林学士。
问: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答:仰赖太后的恩典。
问:这与老身无关。
答: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问:与皇上也无关。
答: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问:与他们也没关系。
苏东坡站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高太后 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皇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遽尔崩逝。”
这场对话之后,苏东坡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能不肝胆塗地,效忠高太后吗?但天不佑人,元佑八年秋,高太后病逝。在病逝前10天,这位老太后已感觉到一种*情的改变,对几位看望她的老臣交待:我死之后,你们 辞官归隐,因为幼主必然另用一批新人。果然不出所料,年轻的宋哲宗轻信谣言,怀疑他的祖母曾想用自己儿子取代他的皇位。这还得了,于是元佑年间高太后信任的大臣统统罢贬,苏东坡首当其冲,他被流放岭南惠州三年,继而再流放域外海南又三年。他以为自己要客死蛮荒了。
(三)
但苏东坡做梦也没想到他64岁那年又得到当朝皇后垂怜。元符三年()前半年,朝廷由神宗皇后摄*,这位皇后就像她婆婆一样,也像她婆婆的婆婆一样,虽然从未在朝廷大臣和*治之中涉及甚深,但天性能辨人的善恶,也有知人之明。那年四月,她就开始赦免元佑老臣,直到她次年正月去世之前,遭放逐的儒臣,都蒙赦罪,或得以升迁,或至少得到完全行动自由。苏东坡终于得到可以随意居住的旨意。但不幸的是,次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东坡逝世于常州。
(四)
苏东坡一生娶了3位夫人。十分奇巧的是,3位夫人都姓王。原配王弗,28岁去世,她因夫君的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而千古流芳。继室王闰之,是王弗堂妹,与东坡生活25年,于46岁去世。苏东坡去世前遗嘱,要与她合葬一起。她们都有妻子名份,只有王朝云,从12岁就跟着东坡,34岁死于惠州,当了23年侍妾,她葬于惠州西湖,墓碑依然是个“侍妾”头衔。
王弗是离苏东坡家乡十五里地的青神县人,十六岁那年与十八岁苏东坡结婚。王弗出生书香门第,长得楚楚动人,性情温柔又聪慧勤快,深得全家上下喜爱。新婚不久的一天,苏东坡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卡壳,王弗在旁静静做针线活,悄悄抿嘴一笑,轻轻提示一句,令东坡大吃一惊。于是,翻出满屋子书逐一考问她,她竟都对答如流,苏东坡惊喜异常,对夫人更是敬重有加。后来,王弗跟随苏东坡游宦凤翔县,她深知丈夫乃性情中人,胸无城府,特别留意他日常行事,每晚都询问之,惟恐他有所失误或吃亏上当。苏东坡也乐于与夫人汇报交流。每当有人来拜访苏东坡,她就悄悄躲在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过后以自己的分析判断,帮助丈夫明辨人情是非。她的分批判断,往往事后都得到正确验证。比如,她告诉丈夫:此人谈话总在揣摩你的心思,一味迎合,你与他交往要小心。又如,此人专意讨好你, 次见面就与你显得亲密无间,这种人对你的交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等。王弗不仅家庭生活给丈夫以温暖,还是他游宦生涯中的贤内助,苏东坡对夫人产生了深深依赖。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东坡在凤翔任期满还朝,二月召试秘阁,任直史馆职。五月,王弗病逝,年二十七,留下一个不满七岁儿子苏迈。苏东坡万分悲痛,几乎无法接受这惨痛事实。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和敬重永远也不衰减,十年后他在密州任太守的一个晚上,梦见王弗,悲不自胜,披衣下床,写下一首情辞凄婉,传诵千古的《江城子-乙卯(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该词平白如话,含悲带泪,字字真情,缠绵悱恻,浓挚悲凉,堪称悼亡词 也。
(五)
王弗去世三年多,苏东坡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妻。闰之比苏东坡小十一岁,当年才十岁左右的她,看到姐夫年纪轻轻就在科举考试中得了魁元,早就佩服得五体投地。闰之虽不如王弗聪明能干,但却十分贤慧,秉性柔和,遇事随顺,容易满足,她似乎什么事都愿意听从丈夫,一直尽心地抚养堂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不论丈夫在宦海中最活跃的最风光的,还是 潮最落魄时候,总是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
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苏东坡被贬*州日子里,《后赤壁赋》一文曾提及:在一个美好夜晚,有朋友相伴,又有刚捕到鲜鱼,只是不知从哪里弄到酒。苏东坡想,或许夫人会有办法。果然,夫人说:我正好有一斗美酒,预备您临时的需要呢。“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你瞧,家中有这样的夫人,哪个男人不喜欢呢?还是在*州,因经济拮据,苏东坡只好带领家人躬耕东坡。一日,耕牛得重病,请来牛医,诊治再三,不明其状,几乎 。闰之亲到牛棚一看,便断定此牛发豆斑疮,应喂它青蒿粥。家人照办,耕牛吃罢,果然痊愈。苏东坡在写给章惇的信中,曾自豪谈及此事。这说明闰之在家庭生活方面,能力很强,再加上温柔善良顺从,岂不是男人宦海沉浮疲倦之后,朝思暮想停泊的风平浪静港湾吗?
元佑八年()八月一日,与苏东坡生活二十五年的闰之病逝,享年四十六岁。苏东坡悲痛万分,他本希望能尽快辞官,与妻子携手同归故里,如今妻子却骤然撒手西去,东坡四顾茫然,惟有长歌当哭:
我曰归哉,行返邱园,
曾不少须,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
—《悼亡妻同安郡君(王闰之封号)文》
苏东坡发愿:与王闰之生同室,死同穴。八年后,当东坡弥留之际,还不忘交待儿子,他死后与闰之合葬,由苏辙给他写墓志铭。
其实,一对恩爱夫妻,谁死在前面,是幸福的。闰之更是如此,她在夫君最荣光的时候聚然病逝,真是有福之人。因为一个月之后,苏东坡*坛上的保护神高太后去世,苏东坡的厄运不可避免地再次降临。
(六)
王朝云的墓位于惠州西湖孤山上,孤伶伶躺在那里九百多年。辛卯年初冬,我与妻子前往探访,发现墓前香火旺盛,说明王朝云在惠州人心目中是受到敬重的。
后查阅地方史料,确实如此,惠州人自南宋以来景仰王朝云之风盛行,民间有许多她的传说,有一则说王朝云经常降临 为婴儿喂奶,是婴儿的保护神。历史上惠州老百姓常于农历十二月初五王朝云生辰日和清明日拜祭王朝云。还有一种惠州女 的风俗更有意思,她们以做会形式祭奠王朝云,也就是说轮流做东主持祭奠。每当此时,满城女子,携酒相拜,成了一道风景。王朝云也是惠州女人心目中的保护神。
惠州客家女的穿戴特色鲜明,绿蓝为主衣服鲜艳大方,特别是头戴凉帽,凉帽以竹篾精心编成笠项,笠项中空可让发髻露出,发髻缀满鲜花,俏丽飘香,而笠檐用四、五寸宽的丝绸褶围上一圈,围住了半个眼睑,微风飘拂,惠州女个个如仙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据说,这凉帽是苏东坡专为王朝云设计的。
惠州的东坡菜大都与王朝云有关。有一道“琵琶虾“,说是苏东坡有感于王朝云在西湖泗洲塔下弹琵琶而制作的,又名“西湖听韵",以示知音、佳肴、美景、雅乐同韵。又一道“东坡西湖莲”,乃苏东坡希望王朝云美貌常驻,于是用芦荟和西湖莲子等颇有养颜功效的原料,独创这道名菜。当然也有“东坡肉”,但实际上是地道的客家梅菜扣肉,也说是王朝云建议如此改良的。还有一道“炒东坡"最有意思,就是炒大肠,因为苏东坡好这一口,干脆叫炒东坡。
当你了解了惠州民俗,甚至怀疑,在惠州,究竟是王朝云沾了苏东坡的光,还是苏东坡沾了王朝云的光?
王朝云,北宋嘉佑七年()生于钱塘(今杭州),因家境贫寒,自幼沦为歌妓。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期间,一次在酒宴上看到清歌曼舞的王朝云,被这十二岁女孩清新、高雅气质所吸引,于是把她买来与夫人做丫头(冠冕堂皇的理由?)。王朝云进入苏家后,苏东坡教她识字学文,她一直跟着苏东坡夫妻游宦各地,到苏东坡被贬*州时,她已出落成一个善解人意的美娇娘,佩服苏东坡的人都赞赏她,她对苏东坡为人的景仰和才情的爱慕,自然也早根植于心。被流放到*州的第二年,苏东坡纳她为妾。次年,王朝云生了个儿子,取名苏遁。苏遁生得神情面目酷似他父亲,苏东坡十分欣喜,口占一首《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此诗平白如话,虽是自嘲戏谑,但意味深长,也表达了对儿子无限希望。谁知不到一周岁,孩子却意外病逝,年轻的母亲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从此再也没有生育。
王朝云天姿聪颖,悟性极高。一日,苏东坡在朝中与司马光争论后回家,指着自己腹部问几位侍妾丫头:“你们谁知道我腹中都是什么东西吗?"一个答:“满腹文章。"一个答:“满腹见识。”苏东坡频频摇头。此时朝云笑答:“满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赞叹:“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当苏东坡又遭厄运时,夫人王闰之已撒手人寰,此时王朝云紧伴在苏东坡身旁,成为他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中最坚强的精神支柱。苏东坡万里投荒到惠州时,已年近花甲,王朝云才三十出头,眼看主人已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东坡身边的几位丫头家仆纷纷离去,只有王朝云痴心不改,伴随左右。苏东坡十分感动,为王朝云赋诗一首: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朝云诗》
称赞王朝云不像白居易的妾樊素,虽善唱杨枝词却在白居易年老病衰时离他而去,而像晋人刘伶元的妾范通德,陪伴着年老的刘玲元。 祈愿炼丹成功,同登仙山,共赴净土,抛却尘世间巫山神女男欢女爱的痴情。此时,在苏东坡心目中,王朝云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红粉佳人,而是患难与共的知己,修心养性求仙问道的道友。
王朝云的确是一位不凡女子,自从来到惠州后,毅然承担起主妇责任,泰然应对拮据的经济状况,尽心照顾苏东坡的生活起居。并与夫君为修建西湖两桥而操劳,热心于公益事业和扶贫救孤。闲暇时便读书念经,习字临帖,与夫君谈禅论道。所以苏东坡把她当作天女来赞誉: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鬓生彩.
这些个,千生力生只在.
——《殢人娇-赠朝云》
苏东坡以维摩诘自喻,把散花天女比作王朝云,既描写了王朝云美丽外貌风彩,又表现他们之间以道互励的知已关系。
但造化弄人,一场瘟疫夺走了王朝云三十四岁年轻的生命,没有让这一位仙女般的女子陪伴着年愈花甲的苏东坡走完他的人生之路。绍圣二年七月五日,临终前的王朝云紧握夫君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偈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八月三日,按照朝云遗愿,葬于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附近禅院僧人筹款在墓前修建个亭子,名曰“六如亭”,亭柱上曾镌刻苏东坡亲自撰写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九百多年过去了,令人欣慰的是王朝云墓地仍可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钟声,那青砖围成怀抱式的古墓更增添了肃穆沧桑。
墓碑上刻着“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王朝云死后仍没有夫人的名份,让人弄不明白,苏东坡为何如此?从礼仪上说是没有碍障的,因为王闰之夫人已去世多年;从感情上说,朝云于苏东坡心目中是实际上的夫人加仙女。这也许是个千古之谜吧。
红柱绿瓦的“六如亭"是个四角亭,据说亭柱上曾有一副妙联:“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为清代文人所题。这副楹联与苏东坡撰的那副楹联才适合“六如亭”,不知为何,如今却换成一副索然无味的长联,不提也罢。
六如亭边还有一处碑廊,上有清惠州太守伊秉绶重修六如亭碑记和他书写的苏东坡撰写的朝云墓志铭。铭文简短,却高度概括朝云一生,表达了对她遗愿尊重,字里行间没有一丝儿女私情,只有挚友般中肯评价: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寺之东南。生子遁,未期而夭。盖尝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
碑廊还有一位 的和尚画家,明亡而出家的石涛所画的《舟过六如亭》。这位明皇室后裔在此长叹:"六如亭畔吊婵娟"。可见其对朝云的景仰。
清康熙年间,广州知府蓝鼎元到惠州,看了西湖后说:“苏堤、孤山,皆本杭州西湖之旧,附会雷同,余所弗喜(我不喜欢),但,以朝云当西子可也!"
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曹雪芹曾借贾雨村之口,把王朝云等人看作与贾宝玉同类的"情痴情种",更是把王朝云看作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
阅读推荐:
唐颐
为一首宋词寻访一座城市
唐颐·白桦林还是白桦林
陈健·回望寿宁
李步舒
云端上的父亲
周宗飞
远去的水声
何钊
宋徽宗之死
徐龙近·白鹤岭上禁伐碑
徐锦斌
滩声已远
静雯庐主
乡居听梆声
唐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