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正在鲜食化

盒马率“鲜”抢跑,欲做“鲜食预制菜第一渠道”。

作者

正敏编辑

鹤翔

出品

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

预制菜赛道近年来持续火爆,囿于同质化困境,主打特色、新鲜的“鲜食预制菜”成为各大品牌争先布局的发力点。

以春季时令菜品为发令枪,今年立春一过,盒马、叮咚买菜、饿了么等渠道内集中上架了各式春菜。「零售商业财经」观察发现,除春笋、香椿等“咬春八鲜”系列商品外,盒马还上架了一款久负盛名的特色水产佳肴——“长江三鲜”预制菜。

这是被誉为“长江三鲜”的河豚、鲥鱼、刀鱼首次以鲜食预制菜的形式,借助盒马渠道“游”向全国。

图:盒马“长江三鲜”系列产品

鲜食预制菜无疑对冷链运输和流通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零售商如何协同品牌商搭建柔性高效的供应链路?如何在产品研发阶段兼顾地区差异、消费者口味差异,为区域性菜式走向全国打下基础?

一系列亟待零供双方攻克的难点,恰是商机所在。

01预制菜分化,从大单品走到小众鲜食

过去,冷冻长保的预制菜是市场主流。品牌商家大多瞄准食材难以处理、烹饪流程复杂的“硬菜”进行产品研发,诸如酸菜鱼、梅菜扣肉、佛跳墙等大单品在市面上多有雷同,久而久之造成了消费者“口感疲劳”。

除了同质化问题外,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消费者表示菜品口味不佳。

图: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

由于冷冻技术对菜品原本的风味破坏较大,大多数预制菜产品目前仅处于“能吃”阶段。这也意味着,从“能吃”到“好吃”,再到“好吃+性价比+更好的体验感”,预制菜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规模化生产的预制菜品多为荤菜,重油重盐的烹炒方式本就不利于人体健康,同时还能掩盖食材不新鲜等问题。食材新鲜程度如何?是否安全?消费者无从得知。

以盒马为例,其预制菜品的用户画像显示:一是要求高生活品质的品质追求者;二是受疫情影响预期收入减少,因而对性价比有更多要求的中产阶级;三是有提升生活品质需求的人群;四是Z世代年轻人。

图:用时令化打破预制菜同质化困局

以上人群由于忙碌的学习、工作与家庭琐事没有充足时间下厨,转而选择预制菜,但在商品品质方面仍有自己的追求,例如要求食材新鲜、菜式清淡但营养均衡等。

冷冻预制菜因为生产、贮藏工艺的限制,其菜品多为能够保存更长时间的肉类,而几乎没有蔬菜。因此对于这类消费者来说,冷冻预制菜并不符合他们追求的新鲜、健康、营养均衡等属性。

推动“鲜食预制菜”深入发展的,不仅是消费端对新鲜成菜的需求,更是市场端在预制菜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和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细分产物的必然结果。

行业内对“鲜食预制菜”的定义,一般指储存温度在0-4℃、保质期在4天左右的冷藏短保预制菜。

为了扭转有关预制菜菜品雷同、不新鲜、不健康、不好吃的刻板印象,发展鲜食预制菜的商家开始以小众区域菜式为主要抓手,增加品类中时蔬、家常炒菜的比例,同时推出货架期较短的时令性菜式来证明产品的新鲜、健康。

以盒马鲜食预制菜“腌笃鲜”为例,采购人员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haijkkf.com/afhzp/510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