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而言,预制菜进入视野是从年开始的。但实际上只要你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生活中预制菜的踪迹,如飞机餐、高铁餐、麦当劳肯德基等等。
而近期预制菜话题在网络上轰轰烈烈,有人说,我本能地反对预制菜,预制菜似乎已经被赋予了“不好吃”的刻板印象。
预制菜为什么争议那么多?预制菜如何破局,让消费者接受你,喜欢你,离不开你?
01消费者的“本能”源于哪里?
研究预制菜,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研究消费者心智。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根深蒂固中国人见面问候语就是“吃了吗”,强调“民以食为天”。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的《餐桌上的训诂》一书中提到,墨子所说的饮食对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自然是有了农耕以后的熟食。
《管子》说:“*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疾。”这更是明确说明有史以来所记载的“饮食”都是举火以后的火食。
图源:摄图网
有火就有烹饪。从在世的人吃,到对辞世者的祭;从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到对美味和营养的追求;从简单的进食、消化,到过程和动作的仪式化;从口感与味觉的满足,到色彩和样式的视觉享受;从个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团聚、朋友的抒怀、乡愁的体验……
几千年来,烹饪和饮食从口味到心享,已经不仅是物质文明,而有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内涵。指望烹饪饮食文化根深蒂固中国人在情怀上接受预制菜,其难度可想而知。
下馆子买服务却吃到预制菜
下馆子就是想买服务、吃镬气,如果下馆子还是吃预制菜,那还不如直接叫外卖,反正都是预制菜。所以,有人认为如果堂食用预制菜,那就是一种偷梁换柱,消费者自然觉得憋屈。
有部分消费者提出如果使用预制菜就要标明两种价码,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但老实的品牌往往容易最先死掉。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所以现在预制菜在堂食后厨的策略就是偷偷用。你对堂食吃到预制菜怎么看?欢迎讨论。
对“科技和狠活”的顾虑
今年八月,博主辛吉飞一句“那必是科技与狠活啊”,伴随着他一系列演示食品如何被“制作”的抖音视频在网络上窜红。
“科技和狠活”背后是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切。所以我们平时吃到的是科技与狠活吗?实在是免不得担心。而我们又看不见预制菜的生产流程,这是否就是“科技与狠活”的重地呢?
人们对预制菜价格感知偏差
预制菜贵还是便宜?
预制菜也分不同的价格档次,有十几块钱包邮的,绝大多数正规品牌的预制菜定价都不低。
知味观、安井这些头部品牌销售的家宴套餐,售价都在元以上;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推出的梅城盐焗鸡、梅菜扣肉等客家菜预制菜,价格大多在20~40元,汤品价格15元左右。
这对于认为预制菜就该便宜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门槛。
02精准锁定目标人群
不管是卖给B端还是卖给C端,归根到底都是流向C端。
什么样的人接受预制菜呢?这类人都有一个特点,对预制菜的味道和价格相对宽容。
他们可能是:人在异乡想念家乡美食但外卖和餐馆都点不到的异乡游子;不方便出门堂食的带娃家庭;被疫情困在家的人群;没时间做饭点外卖的上班族。
有人说,在中国,预制菜最先要考虑如何破解外卖的局。外卖未免被过于神化,其实预制菜和外卖面向的人群可能有交叉,但其实是不同的人群,外卖不能满足%的需求,当外卖主要面向的单身人士结婚且有了孩子之后,对预制菜的需求会更大。
事实上,上班族点外卖也常常会陷入“不好吃”“不知道点什么”的窘境,而且外卖被爆小作坊环境脏乱差的新闻时有出现令人不安,此时,预制菜不失为一个新的选择。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大部分外卖也是热好打包好的预制菜而已,既然都是预制食品,自己买预制菜,更加好把控就餐时间,省去外卖送餐时间的不可控。
图源:摄图网
特别是年夜饭时候,用预制菜作为补充是很好的选择;有时外卖送来菜已经凉了,而且打包的总是感觉不如在馆子热气腾腾端上来的好吃,自己烹饪,可以经历预制菜热气腾腾出锅的小确幸。
还有一类人,希望满足自己在家也能吃到馆子里的感觉的愿望,这时候预制菜就可以帮忙实现这个简单的愿望,人们会产生“我做的菜还不赖的错觉”,预制菜可以利用好这个错觉。
03成全消费者的“错觉”
所以说,预制菜从业者需要看到这些需求,然后成全这部分人需求,比如用情感价值慰藉家乡胃,又或是满足在家也能吃到馆子菜的错觉,人们有时候很挑剔,而有的时候又很容易满足,如果能比消费者所想的多想一步,消费者就离不开你。
就如麦当劳肯德基,众所周知他们的炸鸡、鸡块都是预制产品,但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在小红书上有很多关于食品供应商的帖子指路,人们开始转向直接购买半成品,只要有一个空气炸锅,就能随时随地在家里吃到新鲜出炉的炸鸡块了,这就是我说的“错觉”。
当然价格也比堂食便宜,何乐而不为?
图源:摄图网
消费者才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