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g武平这道菜连乾隆都爱,背后的

武平菜,顾名思义就是武平人所吃的菜,以其独有的风味在中华美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武平菜的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传统的武平招牌菜是:梅菜扣肉、武平酿豆腐、猪肚包鸡、酿苦瓜、地瓜叶等。

那么你所吃到的每一道武平菜,都有它们的小故事,你知道吗?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武平酿豆腐

传说酿豆腐源于北方的饺子,武平先人从中原南迁后,因岭南少产麦,过年时吃不上饺子,思乡的中原武平移民想出一个办法,把做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中,代替饺子,从中得到一点慰藉。因其味道鲜美,于是便成了武平名菜。

这独特的风味,经历代流传,一直作为武平菜的典型代表。传统的酿豆腐馅料,主要选用上肉、马鲛咸鱼、香菇、陈皮等。其吃法,除了与饺子的煎、煮、蒸相同外,还有焖、煲、炸等。

武平肉丸

据史料记载,自晋朝末年开始不少中原汉人南下迁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后来部分汉人继续东进福建或南迁广东等地。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武平肉丸。

武平肉丸这一传统风味食品,制作也别具武平风味特色。对于武平肉丸的制作工序,武平人娓娓道来:精猪肉(或鱼、鸡、鸭、牛肉)和番薯粉是制成武平肉丸的主要原料。

首先将精猪肉切成小片,放入特制的石“料臼”内,用木料椎舂烂,叫打料。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盐、碱、味精等佐料,用木料椎搅拌均匀。接下来按照“一碗精肉两碗粉”的配制比例,放进薯粉,用料椎反复冲擂,直到“肉丸料”成。 从石“料臼”挖出肉料,做成直径约1寸的丸子,放入蒸笼内蒸熟,叫蒸料。

武平梅菜干

明末农民起义,兵荒马乱,大批中原客籍人士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循州府北面四十里处群山环抱之中有一块方圆十里的平坦土地,迎来了潘、刘、卢、余等一行人,各自选定地域开基立业,垦殖生息,卢公原为书香门第出身,曾当过地方小吏,因不满朝*腐败,也携妻儿随南迁人群定居于此。此地开阔平坦,小溪流水穿越其中,为跨溪过水而筑简易木桥,后来定村名为“土桥”。

卢夫人何氏出身于名门,知书达理,为人善良,但不擅农事。卢夫人生有五子,年尚幼,嗷嗷待哺,战乱奔波,积蓄花销殆尽,仅凭夫君一人耕作,日子半饥半饱。一日她在河边洗衣,孩儿们饥肠漉漉,哇哇地哭着要吃饭,夫人不禁心酸,凄楚泪珠滚落河中。一阵清风,飘来彩云一朵,见一姑娘立于眼前,慈眉善目,仙风道骨。

姑娘上前抚慰她道:“夫人休得伤心,善心人自有皇天护佑,今我百年修炼、育有菜种一包,是广济苍生之物,你等将菜种播下,春节前可收获,届时神州多一物,孩儿可得温饱矣!”言毕,仙姑即抽身前行,户夫人急急拜谢,问姑娘姓甚名谁,日后好生报答,姑娘笑答:“广济苍生,何劳报答,姓梅是也。”随即腾云而去。

卢夫人选定秋分时节在菜园中将种籽播下,不几天即出现绿油、齐刷刷的菜苗,极为茁壮。该移栽时正逢秋收后,有大片稻田可供移植,于是,夫妇连日整地移栽,一连几天共种上一亩多地。经浇水施肥,转眼又是腊月,正值收获季节,菜长得又大又肥,一颗重几斤。

采来煮食,鲜甜嫩滑,分外可口,孩子们饱食一顿,喜欢得直蹦跳。一餐一颗,连食数日,菜已成熟抽芯开花,于是叫左邻右舍都来采用,你一筐他一筐,仍剩下一片未及采收,眼见再不采收即会老化,浪费了真可惜!正愁着怎么办,卢夫人忽然想起腊猪肉,眼前一亮:猪肉可以腌腊,菜不是也可腌吗?她试着将菜砍下晒干,用陶器(缸)加盐腌制。

为了去掉水份,晒干贮藏,她到山上采来一种叫*毛婆的柔软净草作辅垫,密封堆藏。经过晒藏,菜干肉质呈桂园肉油亮形状,金*腊色,香气四溢。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走防,宴客时取出梅菜与猪肉同煮,鲜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亲朋好友问及此乃何物,卢夫人道,是梅仙姑送的菜种,就叫“梅菜干”吧!

武平酿苦瓜

很久以前,有两个结拜的好兄弟,因为在点菜的时候出现了矛盾,一个要吃猪肉,一个要吃苦瓜,聪明的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制作出了酿苦瓜。

武平人早期多居住在山高水冷的地区,气候潮湿多雾,所以饮食上养成宜温热,忌寒冷的特点。蒸好的酿苦瓜,咸鲜脆嫩,清淡爽口,汤纯肉鲜无杂味,浓浓的苦瓜香气四溢诱人,清爽鲜香。不但解*清热明目,败火开胃有营养,而且由于是蒸菜,吃了还暖胃宜气。

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酿苦瓜是把苦瓜切成小段之后直接把肉馅塞进掏空的苦瓜里面,吃起来象是苦瓜炒肉,但味道极好。

武平地瓜叶

番薯叶有个雅名叫"龙须菜",据说这名字的由来有个典故。传说乾隆游江南时有一次遭贼人追杀,又与部下随从走散,躲到一石缝里饿了一天一夜后才敢出来。碰到一农妇,看他气度不凡,就细心炒了一碗番薯叶招待他吃了顿饭。

他回京后仍然回味这道菜,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菜,便派人到江南找到那个农妇,问她上次煮给那个“逃难的人”吃的是什么菜,那妇人闻说上次落难者是朝廷来的人,便不敢说是“番薯叶”,而改称是“龙须菜”,从此成了“番薯叶”的美名。)

番薯叶又称“地瓜叶”,为旋花科牵牛花属,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地瓜秧蔓顶端的10~15厘米及嫩叶、叶柄合称茎尖,这是地瓜茎叶中食味更好的部分,过去多弃置不用,近年来因其诱人的保健功能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睐。香港人誉称其为“蔬菜皇后”,日本人则推崇其为令人长寿的“新型蔬菜”。具有显著的食疗保健功能,是很有开发价值的保健长寿菜。

编辑:灰灰

投稿、爆料请加武平网小编,或发至武平网邮箱:mygbwp

.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haijkkf.com/afhpz/9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