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苏式生活新华社客户端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亢刘巍巍   人们在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的阳澄湖服务区休闲(10月8日摄)李博摄/本刊   ◇简单而又纯粹、淡雅中有意韵,用最朴素的白描勾勒出世人心中的向往   ◇从园林之秀、昆曲之雅到苏工之美、苏菜之精,惊艳时光的匠心之作,已让世人把“尚巧”“求精”作为辨识苏州的城市标签   ◇没有宫墙高耸式的抱负,不全是田园牧歌式的逃离,而是文人气息与商贸传统的奇妙混合体。苏州的哲学,既创造繁华,亦享受精神充盈      公元前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吴王诸樊所筑城邑基础上扩建大城,苏州城由此奠基。多年,时光流转,这方水土经岁月沉淀而出的城市格调和生活美学,已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精美名片。      日常中的江南韵,骨子里的中国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驻足姑苏一月有余,游水巷逛小桥亲历市井烟火,览园林听昆曲感受匠心雅致;在人间天堂的寻常起居中,体味属于这方水土的怡然舒适。      诗意日子      每个人心里住着一个不一样的苏州,情调是打开这座城的第一把钥匙。苏式生活的精致,纷呈于四季的不同时辰:烟花三月,是逛园子的好时节,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艺圃流连;正午钻进十全街寻一碗地道的三虾面,下午再到苏州博物馆看展,与文人雅客来一场神交;金秋时节,觅一处古戏台、温一壶黄酒、品一只肥蟹、听一段昆曲水磨腔、会一会久违的票友……      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小巷深宅人间情味在。精细的苏州人除了时令的享受外,更善于在城市空间细节上营造出情调,就连最日常的农贸市场也能铺陈出让人想象不到的格调。      穿过小桥流水人家的叶家弄,便能看见写着大大“双塔”二字的灯箱,这就是双塔市集。木质的柜台,规整的肉铺,清爽的水产摊,还有暖心的咖啡馆、小食肆、鲜花和文创小店……充满姑苏风情的市集,配上专业的灯光和现场布置,处处传递着苏州人的讲究。      在这个连游客都愿来打卡的农贸市场,记者遇到了提着菜篮、散步前来采买的市民李乾琳。小馄饨出锅,撒上虾皮紫菜,74岁的老人有感而发:一葱一叶、一米一水,都是惬意的味道。      “一座城市最打动人的地方,有可能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大家都不离开的菜市场。那里藏着一座城市生活美学的肌理。”姑苏区委书记黄爱军说,把寻常过得诗意,这是一座城的品位所在。      早市卖菱藕,小巷藏春秋。黄昏时分来到定慧寺巷,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巷口闲谈,远远听去,有所争执,又夹带耳语,随后继以笑声。未几,老人们起身,拱手作揖,消失在小巷深处。      这种苏州生活中最普通的场景,常让身居高楼的城市人触摸到久违的市井气。“海内美景多得是,唯有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我觉得苏州这个地名就自带柔情,每次从嘴唇轻吐这两个字,好像就有一户枕河人家的姑娘推窗望着你。”杭州一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韩莉,坐在一间可容纳三五人的袖珍咖啡厅中,氤氲香气扑鼻而来。“苏州砖墙街石的沉静、小桥流水的婉转,让你常在街角巷尾被这份恬静打动。”      在苏州人眼里,自己的日子就像贝聿铭在家乡的“封笔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简单而又纯粹、淡雅中有意韵,用最朴素的白描勾勒出世人心中的向往。      讲究精致      许多苏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面开始的。在苏州人看来,乡愁始于肠胃的思念,解于味蕾的享受。      “从晚清到现在,如果只能选择一种美食代表苏州,那唯有汤面。”在苏州大学教授方世南看来,面是苏州人性格的缩影:精致考究,毫不张扬,看似简单平常,却意味深长。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即使是市井人家吃一块肉,也因四季不同而吃法各异——谷雨时节春笋嫩,要拿过冬咸肉煲汤,叫腌笃鲜;春末樱桃甜,要吃樱桃肉;夏季荷叶消暑,可吃荷叶粉蒸肉;秋天出产梅干菜,自是梅干菜扣肉;冬天是蜜汁火方,外甜里咸,加火腿入味,讲究至极。      不单饮食,精致作为一种态度,浸润在姑苏的每个角落,已成为这座城举手投足的气质:设计缜密的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严整、假山池沼搭配有致、花草树木映衬得当,不经意间流露雅致之美;苏绣技法精妙,功夫尽在方寸之间,宛如“针尖上的奇迹”,常作国礼赠予外国首脑;苏作巧夺天工,镂空雕、圆雕、浮雕、嵌雕、阴刻多种工艺手法灵动呈现出“精、细、雅、丽”,独步于中国雕刻界……      早在明朝就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确实,在杏花烟雨、水巷小桥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天然带有细腻精巧的特点。丁家彭在制作二胡这条路上走了近40年,75岁的他有一项绝活——不用敲膜辨音,手指轻轻按上皮膜,就知道一把琴的音质,被业内人称之为“号脉”。“这是长期打磨中积累的经验,”丁家彭说,制作一把二胡需要多道工序,考验的是耐心和精细。“将每一把二胡都当作待嫁的女儿精心打造,悉心栽培,务尽完美。”      从明朝建造故宫的苏州“香山帮”到今天亮相巴黎时装周的宋锦传人,从园林之秀、昆曲之雅到苏工之美、苏菜之精,无数惊艳时光的匠心之作,已让世人把“尚巧”“求精”作为辨识苏州的城市标签。      放达怡然      这里的流水至清,桃花浓艳,弹唱撩人,小食香甜,女人娇俏,茶馆太多,书肆忒密,书法流丽,绘画难见苍凉遒劲,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这是不少文人对苏州的印象。      的确,苏式生活没有宫墙高耸式的抱负,不全是田园牧歌式的逃离,而是文人气息与商贸传统的奇妙混合体。多年前书生沈复和妻子芸娘的爱情故事,跨越时空和媒介,演变成沧浪亭里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完美融合,沉浸式戏曲时尚表达,让游客叹为观止。      一曲出云霄,一梦入姑苏。创造繁华,也享用繁华;极入世,也极出世。苏州的哲学,允许你享用世俗生活的富足,亦能拥有精神世界的充盈。      临近浩瀚太湖,绿化覆盖率达98%,负氧离子平均值每立方厘米达2个——“隐藏”于苏州高新区的树山村,今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超3.24万人次。“推窗见绿、望山见水、乡愁可寄。”规划师彭锐说,树山好比嵌入城市的舒缓器,松弛城市节奏。      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留白已成为苏州城市规划理念中的准则。人们视野看到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比例——“绿视率”,这一新概念正成为苏州城市建设新标准,城中有园、园中见城。      身心愉悦才是苏式生活的底色,苏式生活从“心”开始。测一测你的微笑指数,神奇的情绪识别系统……步入张家港市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社会心理科普馆、全民健心云平台、心理志愿服务孵化中心等一整套心理服务生态系统让记者大开眼界。      绕着环村步道慢跑,守着农家小院种菜,乘着一叶扁舟在水巷摇荡……人们对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向往,恰是汪涛在计家墩理想村的日常。来自四川的汪涛租了两块宅基地,开起一家陶艺主题的民宿。“无论你来自何方,在苏州,都可以慢下来,回到生活本来的模样。”      慢品人间烟火,闲观万事岁月。在苏州,我们不是过客,是归人,这里有我们的精神原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haijkkf.com/afhzp/885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