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事情有些多。继盛我在更文上有所怠慢,但还是挣扎着跟大家报告一下近况:猪小姐姐我,被大神公司录取了!!哇哈哈哈!刚刚开始了为期三周的新人入职企业文化培训,我真的是憋了一肚子在大神公司的所见所闻想分享给大家听。无奈公司的保密条款异常严格:禁止在任何私人账号描述有关公司的任何细节,也禁止在公司任何的角落拍照。别无他法,还是只得把一肚子的话憋在肚子里。由以前的坐地铁变成现在的每天开车通勤,我倒也渐渐爱上了在车里独处的小时光。可以随意放自己喜欢的歌开到 声,也能让郭德纲老师的评书成为我每天来回各一小时的忠诚伴侣。(然而昨天在路上听郭老师的《 正道花得胜》听到热泪盈眶,也是没谁了…)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今天跟大家聊聊在美国出生的少数族裔小朋友的典型困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们家妹妹今年六岁,因为她年纪尚小,人生阅历还远没有Ethan哥哥丰富,所以我写她的故事相对比较少一些。而六岁的妹妹也开始有了最初的困惑。前几天吃晚饭的时候,妹妹问我:“妈妈,我是中国人吗?“我愣了一下,回答说你当然是中国人啊,为什么这么问?她也愣了一下,反问道:“我是吗?不是说爸爸哥哥和我是美国人,妈妈是中国人吗?今天班上的同学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很生气地告诉他我不是,我是美国人。“六岁的年纪对国籍或者族裔的概念比较模糊。妹妹认为爸爸和哥哥都是讲英文的,所以是美国人;而妈妈是讲中文的,所以是中国人。但是由于是少数族裔,出生长大在美国的亚裔小朋友会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自我认知的冲击。特别是在纽约这个各个族裔融合的城市,同一个教室的同学,身边的同事,旁边的邻居都有可能是少数族裔。大人们会谨小慎微地不去问“*治不正确”的问题,而当小朋友们看到身边的小伙伴有的是*皮肤,有的是蓝眼睛,有的是卷发,还时常都会好奇地问出听似冒犯的问题。你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你会讲英文吗?你们家每天都是吃米饭吗?中国人是不是吃鸡爪?之前在油管看到一位华裔小姐姐描述过自己最初感受到文化冲击的那一刻。她的父母是从广东来的一代移民。在她上小学时,她总是把从家里打包好的午餐带去学校。某一天她很开心,因为今天的午餐是她 的梅菜扣肉,觉得小朋友也一定会喜欢或者愿意和她交换分享。而在她打开午餐盒的那一刻,身旁的小朋友纷纷捂住鼻子说:这是什么散发着霉味的怪东西?你在家每天吃的都是这些东西吗?她特别难过,也是从那一刻意识到,哦,她和班上大部分的小朋友不一样。大雄也跟我说过一个笑话,说他一个也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广东裔发小去香港旅行。他进了一间麦当劳想买一个巨无霸,自信满满地用他父母教他的广东话点餐,点餐员一脸懵逼地回望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开始用英文点餐。从香港回来后,他和朋友吐槽,说香港人听不懂他的广东话。待他向他们演了一遍他是如何点的,朋友真诚地告诉他,他说的其实并不是广东话,而是他父母自己用广东话语调读出的英文单词。华裔一代、二代的孩子虽然操着英文母语,却在成长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在细枝末节上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从而不断自我调试。这大概就是美籍华裔小朋友独有的困惑和早熟。Ethan的进化史Ethan听了妹妹的话,默默地走过来说,妹妹以后你就习惯了。我很惊奇,因为以前并没有听Ethan提起。我:“怎么你也经常被问是不是中国人吗?“Ethan淡淡地回答,“对啊经常。有时还会被开玩笑。他们在打游戏输了的时候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磬~磬~锵~锵~(歧视性地美国人学中国人讲话的拟声词)”我:“那没听你回来说过啊。你这是被欺负了吗??”Ethan:“倒也不至于不开心。虽然最开始会有点尴尬,但是慢慢知道怎么应对以后就好了。同学也都是半好奇半开玩笑而已。我知道自己是谁,有自己的朋友,没什么好为某些没有礼貌的小事儿不开心的。”我:“那你是怎么应对的呢?”Ethan:“我就回答说,是的,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中国人。我会说中文,天天吃米饭,也爱吃麦当劳。还有别的问题吗?“我甚是欣慰,对妹妹说:“妹妹,以后人家问你的话,你也像哥哥这样回答就可以了。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的父母祖辈都来自中国,和我们说什么样的语言没有关系。同样的,你也是中国人,和你在哪里出生、说什么样的语言也都没有关系。“妹妹似懂非懂点点头,只怕是还有一段路要自己走。中国人在纽约在纽约,会遇到各种各样善意的人,也更会遇到各种对世界认知不同的人。遇到过俄罗斯裔邻居我们主动打招呼也不搭理的;也遇到过巴基斯坦租客热情友好到起鸡皮疙瘩的;遇到过台湾同事否认自己和我是说同一种语言的;也遇到过香港朋友说自己家乡近期的动荡是反智;我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事儿时不时会想“拍案而起”。年纪渐长,渐渐悟出在公众场合和陌生人因为无谓的个人基本认知而起争执,是一件很傻逼的行为。和三观起点不一致的人,能争论出个什么花来?“不与傻瓜论短长”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不是偶然相遇争辩个一两句就能改变的。就像我的台湾同事跟我同一天进公司报到,在我自我介绍说我会说中文后,她坚持说自己会说的是另外一种不同于中文的语言台湾话时,我会微微一笑并不言语。但是如果她要让我附和她承认我们说的语言并不相同,我不会同意。就像我个人虽然非常讨厌香港,但并不代表我会对我的香港朋友冷嘲热讽或者嗤之以鼻。如果我非要在朋友聚会时蹬鼻子上脸,大骂香港人现在的行为都是有病,香港朋友也不一定会同意。我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下成长起来,能在同一个小对话框里友好谈话的 条件是,我知道你怎么想的,我不戳你,我们谈人生谈工作谈美食谈育儿不谈*治;你知道我是怎么想你,你不戳我,你跟我附和人生苦短、工作不易、哪个新餐馆不错、青春期的小朋友该如何教育,唯独不碰*治,是为“*治正确”。求同存异,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生存法则,也是对人的起码尊重。Ethan和妹妹年纪尚小,纽约也是一个开放的国际都市,所以他们并没有遇到过真正地带有种族歧视的挑衅。什么种族虽不重要,但是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是立人之本。如果被人问起,要挺胸抬头地回答:“我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的父母祖辈来自中国。”能做到如此,即使他俩不会读写中文,不知道中国的人文地理,我也心安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