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毛:梅州的情怀
欢迎投稿
来到客家人的梅州,一切都客家化了。从围龙屋里传出的客家山歌,韵味有致,激起遐想,恨不得也吼上两嗓子才过瘾。一霎间,关于盛开梅花的梅州,关于梅江桥及“一江两岸”,关于极大诱惑食欲的梅菜扣肉,关于南台山的天然卧佛,都如此真切浮现眼前;所到之处,又被客家前辈的事迹和精神感召,被他们清澈的眼光注视,直逼灵*而来。曾想过,这或许就是梅州特有的一种问候方式吧。当面对梅州山水孕育的那些元帅、将*、院士、学者,我会被一种巨大的情怀紧紧包裹,又像是被宽容接纳;甚至听得见内心情感的潮水在起伏和喧哗。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这是梅州用一腔情怀在擦拭我的灵*。梅州的文化底蕴和享誉大江南北,与梅州的客家人息息相关。梅州的梅花,印着客家元帅叶剑英的满怀情思: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这是元帅枪林弹雨之后,与家乡梅花进行的一次对话,成了永恒。客家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先生在完成三峡、二滩、溪洛渡等多项高坝工程的关键技术之后,从心灵发出感叹:天之大,亲情胜天。客家画家林风眠先生在“罕见的苦味”中,创造了中国画的 ,弟子遍布天下,但记忆中,在老家听父亲雕刻石头的“叮当”声,依然是那么情绪化。客家中国工程院士,世界十大 结构工程专家之一的李国豪先生,一生致力于造桥造福,回到梅州,除了捐出50万元给嘉应大学作教育资金,还挥笔写下《重返故乡》的记忆,以浓颜重彩赞美了乡土人情。客家诗人李金发,在国外学的是美术,却以风格迥异的诗歌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源头,被誉为 个象征主义诗人。打开那首《故乡》的诗卷,我们读到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和恬静:记取晨光未散时/日光含羞在山後/我们拉手疾跳著/践过浅草与溪流……梅州可数可赞的客家人太多,像近代洋务运动先驱福建巡抚兼台湾提督丁日昌,岭南 才子宋湘,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以及泰国前总理他信,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圭亚那国父钟亚瑟,杰出富商爱国慈善家领带大王曾宪梓,化工大王田家炳,钢铁大王何侨生等,他们除了勇敢和聪明,还具有理想和信仰,这从本质上揭示了客家人在梅州漫长的进程中,承先启后,为爱寻觅和奋斗的踪迹,用悟性和对生命的真诚投入,体验了大于生命的意识。他们每迈出一步,每取得一次成就,都饱含客家人的奋斗史、团结史、开拓史。试想,梅州大地的客家人,如果不是这样风起云涌的去求索、去创新,梅州就不是今天的梅州,客家史册就会缺失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历史就会对梅州少了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而当梅州和这样一大群客家人融合,形成一座丰碑的时候,便有了梅州永远流传的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和客家文化。以此构成梅州博大精深的情怀及一览在胸的五彩纷呈的万千气象。我一直觉得梅州的客家人是最适合在梅花丛中生活的,因为他们大都有着梅花倔傲的风骨和顽强的生命力,客家人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形成了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其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又创造了 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梅州由于有了客家人的存在,其山水大地已经构成了永恒的光辉,照耀着前进的生活。梅州,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客家人的光荣见证,更是一个民族博大生命的延续。历史风一般地从梅州刮过去,又刮过去,但留下的璀璨文化与大地蓝天日月星辰交相辉映永不会老。作者
简介
阿毛,男,导演过电影、电视剧、微电影及各种纪录片。在全国获过各种奖项。出版过诗歌、歌词、散文、童话故事、电影文学剧本及个人文集多部。往期推荐阅读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