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千年漂流,万流归宗丨
▲土楼舞龙闹元宵。摄影/张炜
出走的客家人
“你们客家人高考的时候会加分吗?”
“不会,因为我们是汉族人。”
在客家人和福建人的冲突中,集防御和居住为一体的特殊建筑“土楼”就被发明出来。
▲福建省南平市永定区下洋镇的土楼群。摄影/张炜
土楼的出现,只是客家人千年迁徙的一个逗点。从东汉开始,这波祖居河南洛阳的中原人,就因为躲避战乱而不断迁徙,前后共五次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要在战乱中寻求一份安宁,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又相对安全的中国南部山区,就成为了这群迁徙者落户的 。
▲依山傍水土楼群。图中土楼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田螺坑。上图摄影/高梦华、下图/图虫·创意
古中原人如何生活?
参见客家人这枚“活化石”
每个客家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和族谱,里头明明白白地写着祖先的信息和迁移的历程。
▲河南洛阳,客家人的迁出地。图为日光照拂下的洛阳团城阁。图/视觉中国
皆因*巢起义,我始祖婆谢氏七娘和严氏九娘由闽迁粤来到连平县田源乡。”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熊氏族谱。图/袁千禧
从中原来,客家人用修族谱,盖祠堂的方式,遵从着祖先的宗法理念。不仅如此,你若跟客家人一同生活上一段时间,就能从我们的日常中体会到“中原遗风”了——
客家话丨阿姊阿妹,阿公阿婆
客家人管姐姐就叫阿姊,管祖父叫阿公,管祖母叫阿婆。以上的称呼都能在古文中找到对应。
▲演员正在表演广东汉剧《花田八错》。广东汉剧是客家戏剧的剧种之一。图/图虫·创意
从食朝(吃早饭),到食昼(吃午饭);从行路(走路)到飙(猛跑);从鸡颈到鸡翼再到鸡髀(bǐ,腿)。这些日常客家人使用的方言中,无不透露着古文的气质。
客家拜丨大姓小姓皆有祠
汉族人讲究的认祖归宗、落叶归根,就是一种源于儒家的祖先信仰,它依然在客家群体中践行。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龙上古祠,是广东省丰顺县罗氏的祖祠。图/图虫·创意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客家地区大姓小姓皆有祠。逢年过节,乔迁添丁,粮食丰收,大小事都可以到祠堂祭告。
▲深圳龙岗区四方埔的客家族人在围屋前摆祭祖酒宴,匾额上书写的“东鲁旧家”,说明该家族故居山东。图/图虫·创意
客家人相信,祖先虽逝,但他们的灵*仍在,庇佑和影响子子孙孙的一生。
客家屋丨讲风水,重主次
古中原汉族的府邸讲风水,屋院的设置遵照森严的等级制度。南方土地并非一马平川,但客家人依然根据谷岭的地势,设计了带有“中原大家风范”的民居。
▲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图/尹建
看客家人的围龙屋,屋前必有一湾半圆形的池水,象征“得水为上,财源茂盛”,与后面部分半环状的合台,一阴一阳,象征天地和谐。
▲梅州市大埔县的围龙屋——泰安楼。图/视觉中国
围龙屋又以祖宅为中轴线,屋里头厅堂的布局、卧室的配置和边门的开设等都是严格的对称。
读书唔叻捡狗屎,简称:
耕读传家
侯孝贤、*、陈小春、罗大佑、田馥甄、王心凌、彭佳慧、刘惜君等,要是不说,你肯定不知道他们是客家人。
▲*,祖籍广东梅县。图/《翻滚吧!阿信》
同样在广东,广府人怀抱桑基鱼塘,懂吃会做;潮汕人坐拥绵延海岸线,经商了得;反观作风低调的客家人,族群特征不明显,没有在你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广西钦州市蒲北区的大朗书院。摄影/碧草人
“八山一水一分田”,客家人的居住环境限制了商品的往来和生意头脑的养成。要想走出大山,出人头地,就必须借科举之策,奋发读书。
▲福建省平南市一祠堂内的木刻。图/视觉中国
这种在困苦环境中创造教育条件的“硬颈精神”,培养出无数客家人,在中华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抓捕之后宁死不屈,忽必烈亲自劝降也不为所动。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身殉国。
▲舞火龙是客家人闹元宵的习俗之一,以求来年风调雨顺。摄影/*欣仪
▲叶帅故居中的神位。该地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图/视觉中国
会创造历史,也要会生活
吃鼠的习惯,山区客家人一直都有,好像没有什么比它更唾手可得的山野肉食了。除此之外,客家人还爱吃什么?
越咸越香
▲猪脚肉丸粉,是客家人常吃的早餐。摄影/耳东尘
迁徙的记忆刻进了客家人的基因里,也融进了客家人的菜色中。客家人不吃凉菜,顶多在饭前吃几颗炒制的花生或爽脆的酸萝卜。
▲客家小孩和梅干菜。摄影/耳东尘
不像沿海人吃鲜,客家人的饮食中总有那么些“陈”。你看梅干菜,就是广东惠州的一绝。客家人待芥菜丰收时,会把它洗净腌上盐。
脱水后的芥菜蔬香凝聚,搭上肥厚的五花肉做一道梅菜扣肉,梅干菜吸饱了荤香的肉汁,想想都馋。
▲咸香的客家名菜梅菜扣肉。图/图虫·创意
焗熟的鸡直接用手撕成片状,味道咸鲜浓香。
▲客家名菜盐焗鸡。图/图虫·创意
酿豆腐,客家人的共识
汉人逢年过节包饺子,但南方山区不产小麦,所以客家人稍加变通,把素馅、肉馅塞进了豆腐里,做成酿豆腐。
▲酿豆腐,大有包饺子的阵势。摄影/耳东尘
除了把豆腐作为酿皮,客家人因地制宜,看见什么酿什么。江边的客家人酿鱼、酿田螺,山里的客家人酿蔬菜、酿果皮,无所不酿。
▲酿苦瓜,隔餐或隔夜的更好吃。摄影/耳东尘
怎么样,都养生
▲早餐档的发粄。红色的取材自红曲,*色的取材自*糖。图/zanskar
跟潮汕的粿类似,客家人的“粄(bǎn)”,也是用稻米、糯米制作的点心。
清明前后正是农历三月,客家人会做一种跟“青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艾粄。春末瘴疠盛行,客家人在扫墓之际会顺手在田埂边采摘祛湿热、除百*的艾草,拿回家切碎,与洗好的米浆一起混合成面糊,蒸熟成粄,供族人其乐融融地品尝。
▲用模具塑过形的艾粄。图/Go
客家人在得知家中有女子怀孕后,就会开始准备娘酒。用蒸熟的糯米混上酒曲,在密封的大缸中发酵一周以上就可以了。
▲火炙中的客家娘酒。图/网络
待到孕妇产后,家人还会往酿好的酒里添加姜片、*参和黑豆,在点着的稻草中炙上三天三夜。用这样的酒“炒鸡”给孕妇服下,能有祛寒湿和催乳的效用。
愿我在人海中和你相遇,能会心地说一声:哦!原来你也系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