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温州市井半日游平凡一天不平凡内附地道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971035.html

时间:一个阴天的周六下午

出行动机:医院的B超检查,医院位于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检查完随着心意在老城区闲逛了起来~~

暴走路线:顺着禅街→五马街→公安路→解放路→回程→傍晚瓯江路骑行

自从老城区的一些旧围墙被拆除之后,在医院停车场就能直接看到这座别致的教堂,以及四周紧密围绕着的居民住宅。相互之间构成了一副独具特色的市井画卷,医院,带来了温暖的人气。

大概是眼前的景色驱使,做完检查,见时间尚早,我们便有了四处闲逛的兴致。

既然是闲逛,按照例行惯例,自然是要先绕道去附近的温州酒家包点店,买上一个脸一样大の爆汁大包,边啃边散步沿着禅街向五马街的方向走去。

如今的这条街,自从翻新整治过后,的确吸引不少游客观光,但是作为本地人,这般在家门口闲暇乱晃却是少有的。大概是因为周末的缘故,街边聚集着不少写生的同学,还有许多做活动的摊贩,茶艺、陶艺,好生热闹~~~

走过人行道,最为显眼的街角处,一座标记着字样的古色建筑引起了我的兴趣。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这家店,无数次的经过这里,却没能好好停下脚步来了解关于它的故事。

透过石碑上的介绍得知,早年间,五马街大同巷的药市是各类地道药材的集散市场,辐射浙南闽浙南闽东,甚至全国各地的药商都来此采购。这里药材生意更是在抗战爆发前后达到鼎盛,甚盛,甚至还做到上海、天津等地,一时间温州成为了全国药材的主要集散地之一。据说,光年登记在册的旧城区中药店就有近家之多。

当时在温州经营药行的,除了“宁波帮”,就是以温州平阳人经营为主。两大商帮竞逐大巷同一带,当时好多老字号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像老香山的白枇杷花露与八仙糕在当时可都是响当当的“拳头产品”。

白枇杷花露采自宁海香山的白色枇杷树的鲜花蒸馏而成,味甘性平,治疗伤风感冒,咳嗽痰血,肺热和久咳不愈等病症;十几种药材制成的八仙糕,寓药于食,需要糕点师傅参与制作,其补虚健脾,补充气血。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药材的关系,八仙糕已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消失。

走进“老香山”的店里,一个角落还成列着当时的一些旧物件。透过这些物件,和一些文字牌匾的介绍,我仿佛一下子就穿越到了清末的那个繁华的市集之中,看着来自各地的药材商在此交易取货,好一番市井繁荣之相。

只可惜的是,如今的大同巷只留有了老香山这一家老字号的药材铺还屹立在原址从未搬迁,纵使过往再多繁华,当下更多的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五马街的主干道,可能是租金过高,大多已被一些品牌旗舰店占领,除了建筑风格,很难再找到往日时光的影子,与其他城市的主要老商圈也别无大异。于是我便选择了绕着旁支的小道前行。

第一个有趣的发现便是这家不到二十平米的修鞋铺。

店不大,一台齁大BIG的机器几乎占领了半壁江山,老板只能缩在后面的一个小房间中度过业余时光。去时刚好店里不忙,我们就和老板攀谈了起来,才得知,这台庞然大物的来由。

老板说这是他二十多年前,和朋友一起从德国购买的机器,造价17万人民币,可以算得上当时市面上的龙头设备,只用来修补一些高档皮鞋。如今这设备虽已是25岁的高龄,除了外表破旧,一切都还宛如从前,只道是宝刀未老。

老板自豪地说,他这里的鞋多半都是些名贵的品类,不是上万也得要个大几千,而他修一双鞋的酬劳自然也比普通的鞋匠高出一半,靠的就是精湛娴熟的手艺,做坏一点,就是坏了一双好鞋,所以处处都是马虎不得。

刚巧聊着聊着,来了两个人配钥匙的年轻人,才得以见到这太师级机器工作的气派~~

一人一机一店,守业几十年,他倒是像极了一个城市变迁的见证者,看着五马街的重建,翻新,整治……几十年,时代在变,而他依旧在那里,静观其变!

绕过五马奔腾的地标,一座正在施工的老宅引起了我的注意。宅子的门头依稀可见“五马旅馆”的四个大字。恍惚间,我仿佛看到这座老宅边人流穿梭,歇脚旅客有进有出,过往的商贩叫卖着热气腾腾的小吃……

时光在这座建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雕刻出属于温州独有的市井记忆。

和我一样被这古老建筑吸引驻足的还有一位伯伯,他呆呆的站在一座旧屋前,看了足足有十几分钟。我虽没能忍心上前打扰,但是我却远远地感受到了他对于这片老城的留恋与热爱。这里大概是承载了他的童年,甚至青年的回忆,一砖一石,都像是老友一般的存在。

或许,这就是城市的温度吧,只因有人有记忆,便不再是砖瓦水泥般冰冷无情

说来也怪,这条街上少有行人,两边的店铺也都是大门紧闭,二楼的小屋也早已没了居住的痕迹,颇有点凄冷,只留满墙的爬山虎和街角的野草独自绽放。

随处可见一些旧时生活器具堆放在路边,仿佛像是等待主人的归来,亦或期许着新时代给予它们新的使命……

「听说这个石头做的槽是旧时喂猪的器皿,而另一个像水车轮子的石器,便无从得知它的旧使命了。」

见路边一处小屋大门未锁,我便悄悄地擅自走进参观。大门打开,是一个狭长的楼梯走廊,走廊的墙面上钉着些货架和一面镜子,大概能够猜出曾经这里的样貌。应该是间卖布或是卖围巾的小店,蜗居在楼梯间里,店面不大,大概只做一些来往的邻里生意,满足且自在。

穿过走廊,和很多老宅一样,一个院子,抬头便是被屋檐四周围住的天。像这样的天井,也是处处透着先人的智慧,以及传统风水对于“四面合一”的生活解读。

沿着公安路继续前行,不远就能看到一座鼓楼,挡在路的尽头。你便知道鼓楼街不远了,那里也是老温州著名的晏公殿巷(荣亲坊)的最南端。

这里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热闹的居民区,许多早期拆建的商品房。泛*的外立面,锈迹斑斑的防盗窗,老式的空调外机,横七竖八的杂物堆放,密集中透着老市区浓浓的生活气息。

街头的纳凉的叔叔婶婶们,自动按男女分成了牌局和毛衣局。身后不免引来驻足观战的路人,更有甚者停下电瓶车,点上一根烟,正儿八经地加入了这街头的局,这只怕是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我们难以理解的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吧~

夏天还没过,婶婶们就开始织起了毛衣,这局面颇有些织衣大赛的感觉,只是多了种不求速度,边吃边打边聊天惬意氛围。

我也是后来得知,我这次走过的路线恰好是以前晏公殿的所在区域。据《三十六坊话今昔》中记载,晏公殿巷东到解放街,西到大同巷,南为五马街,北为古楼街。

过往的晏公殿巷,可以算得上温州最为繁荣的街市之一,密密麻麻都是床上用品和内衣店,建设小学也在该巷内。位于晏公殿巷37号,倚在打铁巷口,门面是巴洛克式风格,就是宝大商行,是逛此巷最大的收获。

特别有趣的是,说起荣亲坊,它的名称来历还和咱们温州人在农历二月初二吃芥菜饭的源由有关。

早在宋代时期,温州城底有一位高姓的员外很有名气,财源亨通,且乐于贫济帮困,从来不会仗势自大,故受到百姓的爱戴。有一年的二月初一,正值高员外六十大寿,面对膝前7个儿子、儿媳的拜堂祝福,高员外却感到闷闷不乐,觉得自己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个女儿来拜寿。这心思早被丈人察觉,便安慰道,老爷要一个女儿拜寿是极容易的事,明天自个儿去街坊一转,如有合适的把她认作干女儿还不就成了!

当日下午,高员外带着一个随从,打扮成商人模样一路走出大院到街坊游闲。大约到了傍晚时光,突然下起了大雨,主仆两都没有带伞,一时无处避藏,看看附近有一间破茅屋就站在草棚下躲起雨来。茅屋内一个主妇正在纺纱,一见门外两位客商如此避雨,立刻开门出来将两位主仆领到茅屋内坐下来小憩片刻。然而,雨越下越大,眼看夜幕降临,这主妇正愁家中仅留半升米难以给客官做饭时,正巧丈夫从田园里带回几株芥菜,便匆匆忙忙地为两位客官煮成两碗芥菜拌饭的点心。说实在的,平日尽吃好菜好肉的高员外,此刻也真感到有点肚饿,对穷得只有半升米的小俩口竟如此热情招待他们两位不速之客的举止深感不安,经不住这小俩口再三相劝,便吃下了这顿美餐――芥菜饭。

回到家府,高员外向夫人谈及此事,高夫人乐得合不拢嘴,认为这样的干女儿是打灯笼也找不着的,催促老爷赶紧定断。

第二天正是二月初二,高员外备了两辆花轿,专程赶到茅屋,把小俩口接到府门来,当场举行拜堂认女仪式,而且决定当天中午,全家大小全部吃芥菜饭,以答谢干女儿。

这个消息传开后,这小俩口所在的邻居都欢呼雀跃,认为地方上有人被高员外认为亲戚是十分荣幸之事,故特将街坊取名为“荣亲坊”。到了明代时,因这里建有抗倭英雄晏公之殿而更名为晏公殿巷,“”时也曾一度改称“建设巷”。

登上鼓楼,可以看到层峦叠嶂瓦片屋顶,房屋之密集,一层挨着一层,此起彼伏,我似乎一下能理解飞檐走壁这个成语的由来了

在鼓楼的后面就是温州的百年名校——广场路小学。

隔着马路遥望校门,一棵参天大树,就像是守护神一般,百年守望着学校的莘莘学子,欢迎着他们的到来,又护送着他们走向人生新旅程。

街角右拐,我们沿着解放街继续前行。

一股浓浓的猪油香,把我们吸引到了一家灯盏糕老店。虽然说不出店名,但我可是这家店的老顾客了。

今天运气好,不用排队,点一个猪油膏,一个蛋*猪肉灯盏糕,香气逼人,让正在减肥中的我也实在顾不了这么多了。可惜的是,吃的太急没能留下照片,只能盗图一张,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

在路的拐角处,我们还发现了一家排着队的文成烧饼,好奇心驱使我们也排队等候尝试。他家虽然鲜肉香葱口味是招牌,但是我觉梅菜扣肉的酥饼更香更好吃,梅菜不硬也不塞牙,入口酥化,齿颊留香。

酒足饭饱,脚也走的有些累了,我们打算结束今天的市井之旅,回家。

午休一觉醒来,已是*昏,可能是下午的小吃足够顶饿,我全然没有吃晚饭的兴致。于是趁着傍晚的夕阳正好,提议去江边骑行,吹吹江风。

沿着瓯江路的自行车道,我们偶遇了一间白色的房子。这座房子似乎是这几个天拔地而起的,因为以前来晨练时从来没看到过。它梦幻白的建筑风格一下子吸引了我们,我们围着房子里里外外转了好几圈,只可惜屋主不在,不然倒是想与之畅聊一番,恐怕也是个有故事的文艺青年吧。

哈哈哈~我们还在路边发现了这个不明物体,不知道是什么生物,又像螃蟹又像蜗牛还有点像虾~傻傻分不清楚。

不过我们蹲在路上研究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把它放生~

回程的路上,经过公交终点站,看见一辆正在充电的BRT。不知为什么,觉得这一幕很美,于是随手一拍,也成了这一天最后一张照片

踏着夕阳,心里满满都是回忆~

平凡的一天,幸福都很简单,不是跨越半球的海外旅行,没有山珍海味的味蕾刺激,就是这么简单的家门口逛逛,只因有人的陪伴,有发现美的心,家门口也是旅游胜地,眼底尽是美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haijkkf.com/afhzp/555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