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07193.html我的家乡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享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盛名。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与闽赣交界。涯系客家人,涯来自名扬天下的世界客都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距离叶剑英元帅的故居仅十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上丙村雁洋三乡连在一起,早期上中学都要到叶帅就读过的三堡学堂,也就是现在的丙村中学,九年制完全中学。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四十周年活动会见粤港代表时就说「你们客家人很好的」。客家人很好的!这可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很好呢!很惊喜亦很意外, 的点赞竟来自习总书记,身为客家人当然感到无比自豪!静一静,想一想,对客家人如此高的点评,仅仅是因为家喻户晓的叶帅事迹带来的影响力?客家人为什么能这样好呢?是不是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呢?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促使自己探究家乡的历史,自小耳闻目睹,今天又有度娘的帮忙,家乡史料与民间传说,几经收集与整理后现在让大家深入了解地处山区的梅县丙村,更好地了解客家人。
丙村远眺图
01丙村的来历。曾经有文人收集刊登说南宋末年,元*南下,宋帝赵昺南逃,途经丙村前往海陆丰时,为躲避金兵逃杀,曾在当地歇宿一晚。金兵追至今天的丙村(当时是无名小村),宋帝赵昺躲进神龙宫(又名显应祠),当时出现了一奇怪现像,有一种奇怪的蜘蛛在宋帝赵昺进入杂物间后马上结网把杂物间门封住了,当金兵找到神龙宫,遍搜不获,欲进杂物间一探,但见门口蜘丝满布,便认为不可能有人藏身里内,就撤往别处搜查,宋帝赵昺得以保命。特向一老翁打探地名,老翁曰此为无名村野,赵昺便赐地名“昺村”。后来乡人为免金朝报复此地,改“昺”字为“丙”,此为丙村之来历。02丙村镇现辖田头村、银竹村、红光村、群丰村、程江村、新圩村、大雅村、*梅村等21个村以及1个社区。四面环山,中间是个盆地,面积达平方公里。一条弯弯曲曲的锦江河宛如一条巨龙游向大海,途经上千年的松口古码头,今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分会场(广东主会场)就是在松口镇大*村举行的,意义相当深远!当年“下南洋”就是从松口码头出发接驳到大海乘坐大火船,旧时每家不是七姑八姨,就是大伯小叔为了生活飘洋过海谋生,挣到钱就寄回家里,赚到大钱就捐款建设家乡,没齿难忘当年“下南洋”的前辈为家乡所作的贡献,华侨之乡实至名归。03丙村是风水宝地,人杰地灵,革命精神人人扬。红光村的温生才于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参加革命被捕押赴刑场途中大声对着人群喊道:“今日我代同胞报仇,各同胞务须发奋做人方好!”既而又说:“许多事归我一人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遇害后葬于广州*花岗,年仅41岁。壮哉!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永远缅怀。温鸣剑故居
04上初中时候,就听长辈说过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汤坑阻击战。据记载年12月,日*兵分两路从揭阳向汤坑进犯,中国*队师及自卫团奉命抵抗。两*激战多日,当地百姓群起助战,因装备悬殊,牺牲很大,日*进占青潭,两*相持在猴子岽,直至日本投降。面对日寇,梅州儿女*民一心,共同对抗日*的侵略行为。驻汤坑师两个月内为汤坑、汤南培训抗日青年多人。“知识青年从*征集委员会”在各县发动青年数千人志愿从*抗日。年3月,兴宁、梅县又有数千名知识青年参加抗日,编入青年*师,师长温鸣剑,*埔*校四期,红光村人。05后温鸣剑师长亲率远征*参加西线抗日取得胜利,据家乡人内传赠送有美式武器装备给八路*以更好地继续抗日。温师长后移居海外,曾多次受周恩来总理与叶帅邀请回国观光。在去丙村中学上学路上必经过温师长的故居,金*色的墙体看起来特别幽雅别致,别具一格,家乡人赞称"*屋子"。现其后裔正在修缮,想必很快给予对外开放参观。到今天都记忆犹新,当年上学路上,在"*屋子"周围的大片田地上,有很多类似放有高射炮装置遗留下来的架子,据说抗战时期为了迷惑日机的侵犯造势打飞机的高炮,还真管用,吓跑了日机。06还有银场村的革命先驱者邓仲元,早年随父经商落户惠阳淡水,于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年3月21日,邓仲元在广州广九车站遇刺殉难,年仅36岁。他是功绩卓著的辛亥革命元勋、民国时期有名的*事将领和*事教育家、国共两*先后追认的革命烈士。经孙中山特准附葬于年建的广州*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革命功臣永不忘。还有那明末清初梅花村的李文古故事又是另外一个风格的大才子,在本地流传甚广.......
仁厚温公祠
1
据有关资料记载,群丰村温公祠的选址就与明朝明太祖年间的国师刘伯温有很大关系,这座有多年历史的仁厚温公祠是 收编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客家围龙屋。话说明朝朱元章取得天下后,担心跟随他的功臣以功邀功,图谋不轨,故设局株之,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国师刘伯温识破匆匆逃离,乘船南下,几经长途跋涉来到我们家乡的小河唇边,巧遇现群丰村的大户人家温公,两人相见格外投缘,温公即刻深夜款待刘伯温,吩咐谢姓佣人赶快准备好酒好菜招待远方客人。连住数日,吃遍客家美食,回味无穷,大赞特赞谢姓大厨。为感谢温公特找了三块风水宝地赠送温公与谢姓厨子。后来,三块宝地,均已开基,繁衍生息。 块是现在程江岌谢姓老祖屋,第二块是围子里奠廷公祠,第三块是现今的“仁厚温公祠”。2
另外有当地群众传闻,梅县荷树园电厂动工时,挖出一块刻有“明师刘伯温点建”的碑石和碑文,这使得刘伯温与仁厚温公祠的传说显得更加可信。各大文人墨客亦纷纷撰写这个古老的传说,虽然细节无从考究,但客家人仁厚好客的美丽传说仍在继续,并不断影响后人......程江岌谢氏老祖公屋
3
程江是生我育我的地方,打从记事起,就听父亲不时时说过,程江谢氏祖公屋是明朝朱元璋的*师刘伯温落难经过这里时点建的风水屋场宝地。人杰地灵,元朝有进士谢天佑,清朝进士谢云龙,原国民*府立法委员谢哲邦,原全国侨联主席是我们程江谢氏宗亲,旅外的大才子,身边的能人,企业家,领导,就不一一陈述......4
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我程江谢氏祭祖的大日子!从儿时记事起就很清楚八月八上罗寨。每年一到农历八月,家乡的长老就组织初八上罗寨(地方名)、初十上西阳(地方名)祭祖的活动,而何时开始用地名来称罗寨公、西阳公,早已无从考究了。族谱里记载我们谢氏十二世祖伟雅公(罗寨公)与十二世祖翔岐公(西阳公)是两兄弟,兄长西阳公生于明万历4年卒于清顺治年。弟弟罗寨公生于明万历年,卒于明祟禛年。据传哥哥西阳公在外发展赚钱,弟弟罗寨公在家护院照顾长辈。祖训代代传承,有史可查以来,西阳公的后裔大多在外发展,而罗寨公的子孙大多近家谋生,多神奇的祖训!不能忘根,不能忘祖,祭祖是必须的。原以为今年的八月初八受超强台风“山竹”的影响会改期祭祖活动,谢氏世祖显灵“山竹”没影响到梅州,天公作美,一大早就放晴出了太阳,八月八的祭祖活动如期进行。祖宗谢氏十二世祖的祭祖活动至少延续了十几代人(文革期间除外,特殊的年代),八月八上罗寨,打小就记在心中,希望有机会回乡参加我罗寨公的祭祖活动。根在程江,常回家看看,常回家走走,那是快乐老家!5
程江村位于丙村镇北部,距丙村圩场两公里。旧时,程姓在此居住,村中有一岌岗,而取得名程岗岌,以后程姓移居别处,就只有谢姓、陈姓迁居此处,后改名程江村,以种养为主,外出谋生的居多。
侃毅学校
6
在这里留下了我快乐的童年,在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人都铭记在心。就读的启蒙学校——侃毅学校亦超年的历史了,在这里度过了快乐学习的校园时光,语文老师的鼓励终身受益,进而对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感恩家乡养育了我,让我成为一个简单快乐的人。我要常回家看看,常回家吃吃,那里有香喷喷的腌面、丙村三大圆(开锅肉圆、鲩圆、肉圆)、萝卜圆、梅菜扣肉、酿豆腐、糯米娘酒......!
饭后再来个蜜柚、沙田柚、龙眼、荔枝、香蕉......小康生活就达到了。
涯系客家人,涯爱涯个丙村!丙村到处都是好风光,还有那客家山歌溜溜来!
7
"你们客家人很好的"既有客家历史的传承,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祖祖辈辈客家人勤奋上进,纯朴仁厚,热情好客,行善助人的优质品格早已传遍五湖四海。厚德载物,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文字:映山红
年11月18日
作者:谢秋映;笔名:映山红。广东省梅县区丙村镇人,业余爱好写作、运动及旅行。这里是全球1.3亿客家人的心灵家园!欢迎各位粉丝、读者朋友踊跃投稿,来把自己家乡的奇闻趣事展现出来!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