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猪事长江下游地区的家猪驯化之路

北京皮炎医院哪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057338.html
                            

糖醋小排、梅菜扣肉、菠萝咕咾肉……,猪肉一直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江浙一带也不例外。周庄的“万三蹄”、宜兴的“高塍猪婆肉”、上海的“排骨年糕”,同样是位列江南美食林的珍馔。然而,从野猪到家猪,长江下游地区的这条驯化之路走得缓慢而曲折。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家猪的驯化并非一蹴而就。家猪的祖先是野猪(Susscrofa),它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可以在雨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环境中生存,并以杂草、树叶、根块植物、昆虫或其他野生动物的尸体为生,是环境适应性极强的杂食动物。动物考古学家认为,野猪最初可能经常到古人的聚居地附近觅食,久而久之,古人对野猪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有了初步认识,便开始尝试将更容易捕获的野猪幼崽带回聚落饲养,这便揭开了驯化的序幕。

野猪和家猪体型比例差异(罗运兵)

驯化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方面,人类需要加深对动物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的认识,积累饲养繁殖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动物也需要时间慢慢适应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早期的驯化过程往往充满了失败和曲折。动物考古学家将这种动物在与人类长期互动中逐渐建立社会和经济关系,从而最终被驯化的方式,称为动物驯化的“共生途径”。家猪是通过“共生途径”成功驯化的案例之一。

从考古的证据来看,中原地区是中国最早的家猪驯化地之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年)出土了具有家猪形态特征的猪下颌,这一家猪样本的直接测年结果在距今年左右。家猪一旦被驯化,便迅速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肉食来源,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年)的遗址中,家猪的比例往往超过半数。而在长江下游地区,距今年左右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可能是该地区家猪驯化的最早中心之一,遗址出土的家猪年龄结构集中在1-2岁,显示了取食猪肉的驯化模式,同时,猪下颌齿列扭曲的现象也是家猪被驯化的标志之一。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家猪下颌,可见明显的齿列扭曲(袁靖)

尽管跨湖桥发现的家猪和贾湖的家猪在年代上相距不大,但和中原地区相比,家猪饲养经济并未在长江下游地区迅速崛起,反而经历了断断续续、甚至是迂回的发展历程,这也和长江下游地区独有的环境、人口、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跨湖桥的发现尽管证实了家猪成功驯化的案例,但猪肉并没有迅速成为长江下游地区古代居民食谱中的重要组成。直到良渚文化时期(距今~年),在以余杭为中心的太湖流域诸多遗址中,家猪的比例在出土动物骨骼中才占据了主要地位。

良渚古城遗址位置图,图源网络

从早期驯化到进一步的加强,这一步在长江下游地区走了漫长的三千年。即使如此,以家猪饲养为主的动物经济却也仅仅局限在了良渚文化的核心地带。良渚文化的核心地带指的是太湖以南、浙西丘陵与杭嘉湖平原的接壤区域。这里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各类功能性遗址星罗棋布,有大兴土木的水利工程、气势恢宏的祭坛墓地,还有各类手工业作坊。良渚古城无疑成为了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中心。伴随着良渚古城的兴起,人口规模可以预见地扩增,如何喂饱增长的人口是必须解决的生业问题。家养动物恰恰可以为城市聚集人口提供更为稳定的肉食资源,这一点在古城周边遗址的家猪出土比例中得到了验证。例如,古城南侧的卞家山遗址家猪骨骼数量占出土动物遗存的90%;而在东北部的美人地遗址,家猪的比例也超过了70%。

城市人口仰赖家畜稳定、可控的肉食资源,这与远离良渚古城的偏远地区迥然不同。在良渚文化北至长江以北,东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广泛分布范围内,大部分偏远的中小型村落遗址仍然持续着渔猎为主、饲养为辅的生计方式。位于江苏兴化的蒋庄遗址是迄今发现良渚文化分布最北的遗址。这处良渚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野生鹿科动物为主,猪的比例不到30%。同样,位于上海的马桥遗址和广富林遗址,其出土的动物骨骼也以野生动物为主。良渚时期,这一核心文化区域家畜饲养经济为主、边远地区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业方式在多个遗址中均得到了动物考古证据的支持。

江苏兴化蒋庄遗址出土的鹿头骨

良渚时期不同遗址出土猪遗存比例的比较:1.蒋庄2.绰墩3.少卿山4.广富林5.马桥6.龙南7.美人地8.卞家山9.塔山(董宁宁)

动物资源利用上的局地差异也体现在了植物资源的利用上。在良渚古城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规模庞大的稻米储存设施,古城周围还具备不同规模的水稻田遗迹。可见,水田稻作在良渚时期,尤其是在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得到了加强,集约型的稻作农业为良渚古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粮食储备。相较而言,偏远地区遗址的水稻出土比例不仅远低于良渚文化核心区域,此外,各个遗址中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大量橡子、芡实、菱角等野生植物。也就是说,尽管水稻种植已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逐步推广,但良渚偏远地区的村落居民依然因地制宜,更倾向于利用当地环境中的常见湿地植物维持生计。因袭这一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传统,当良渚文化持续败亡以至于无法维持水稻种植和家猪饲养为主的集约型农业后,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生业经济再度回到了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业模式。马桥遗址、广富林遗址晚期地层中,家养动物的比例持续走低可以说是 的证明。在此之后,家畜饲养的再度兴起已是历史时期中央*权开发江南的后话了。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卞家山出土桃核,

图源:良渚博物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haijkkf.com/afhzp/420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