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预制菜」一词突然刷屏,口碑却出奇的一致,清一色都是骂声。当我们仔细观察,发现大家都在谈论给孩子吃预制菜带来的危害。作为一名曾经在多个知名餐饮和烘焙企业担任过顾问的半个从业者,我想用我的理解来为大家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客观的聊聊这件事的事实和观点。
01预制菜?有什么大惊小怪
关于预制菜的定义,我请教了一名资深餐饮从业者,他用八个字给我说清楚了什么是预制菜:即食,即热,即配,即烹。举个例子:早上出门拿起了昨天买的吐司抹好了果酱,走到地铁站买了一份放心早餐的八宝粥。中午下班和同事一起去吃了老娘舅的梅菜扣肉饭。下午困了点了一杯茶百道的奶茶。晚上下班回家路过周黑鸭买点了卤味回家喝啤酒解解乏。这里面的内容就涉及了即食,即热和即烹。
普通上班族最普通的一天,所有的摄入80%以上都是预制菜,你说健康吗?营养吗?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上班族的选择也不多。而且,从年疫情开始,预制菜行业就迎来了飞速的机会。一方面是大众消费者的需求从原先的堂食变为居家就餐;二是餐饮行业的降本增效问题。
先说餐饮行业。餐饮行业数据平均来看,占比最高的分别为原材料成本41%,和人工成本21%。如果你持续观察过餐厅进货就会发现,很多餐厅已经从原来的大包小包往里搬菜、搬肉转变为大箱子小盒子的卸货。如果使用预制菜替代,就能节省至少两个人以及解放其他生产力干别的,结果就是人工平均省一半。同样库房面积,备餐面积都会减少,房租也能下降30%以上。你观察下「Mall里」的店,厨房和杂物间都很小这就可以规划出更大的用餐区,提高翻台率。
关于消费需求,要从疫情隔离在家朋友圈美食大赛说起。疫情三年内想堂食没有机会,在家自己做的狗都不吃,打开朋友圈一群晒自制食品的,于是该死的胜负心也出来了。其次,预制菜的消费者主要是女性,特别是节奏较快的大城市,职场妈妈对预制菜需求上升。又能节省做饭时间,还不难吃,甚至孩子通过微波炉都可以自己解决。简直可以成为「社畜家庭」的刚需了。
中国有着超过4.5万亿的餐饮市场规模,特别是疫情之后餐饮行业举步维艰。原先给餐厅供货的预制菜企业跳过B端,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反而让自己走出了一片天。连锁餐厅的品牌效应也可以向客户出售半成品,再加上新零售超市的助攻,这个市场不火都难。但预制菜的天下目前仍是B端的天下占比超过60%,毕竟年轻人懒得连锅都不想洗。
02预制菜让资本疯狂
因为「预制菜」成为了你的「刚需」必然会消费的产品。先说数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18.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亿元,同比增长19.8%;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到年将达亿元。目前国内约有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而且已经从最初活跃于B端餐饮业转变成现在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了。
从年预制菜领域则有32起融资项目,年共发生了31起融资项目。在疫情环境下,还能有这样的市场表现简直可以称之为逆天。年度预制菜领*企业Top50中,上市公司占比约38%,共有19家上市企业上榜。其中,有多家上市公司年营收破百亿。比如,安井食品公告指出,预计年度营收入约.75亿元,同比增长约31.30%;圣农发展年全年营收达.17亿元;龙大美食预计年前三季度营收就达.52亿元。
资本这么青睐预制菜这个行业。每个资本都有自己的投资逻辑,资本喜欢讲故事,这样才能吸引人更多的人投入这个行业。资本故事的三要素,市场空间、产品介质和想象空间。举例思考,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连续8年汽车销售超过万辆,这是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又环保又好开,还是国家*策这是产品介质。新能源汽车占比20%,还有80%的汽油车需要被替换的机会。同时还有比亚迪和特斯拉勇者斗恶龙的故事,这是消费者和投资人的想象空间。本就受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