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新消费形式趋于多元化,我国速冻食品市场蓬勃发展。目前我国速冻食品品类可分为速冻米面类、速冻火锅料类、预制菜(速冻菜肴)类。从加工工艺上可以分为半成品菜(主要应用于餐饮)与成品菜。根据沙利文数据及《中国冷冻冷藏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我国年速冻食品规模约为亿元,其中,速冻菜肴尚处于导入期,约占10%,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1
速冻菜肴正处于市场导入期
企业更具资源优势
速冻食品三大产品类别中,速冻米面类在国内市场精耕多年、发展成熟,标准化程度高,作为家庭日常主食及节气类食品,以零售渠道为主,目前“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已经稳定,CR3(三全、思念、湾仔码头)达到47%,三者在传统商超市场的份额已达到61.4%;速冻火锅料市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餐饮端已广泛运用,在零售端加速渗透,龙头安井市占率约10%(年火锅料收入 6.2亿,近5年CAGR约20%),大幅 于竞争对手海欣食品、惠发食品等。
而速冻菜肴市场则正处于导入期,标准化程度低,格局极分散,主要参与者包括专业生产商(安井、味知香等)餐饮企业(广州酒家、王家渡等)上游原料企业(正大、圣农等)以及生鲜零售企业(盒马等)。目前以餐饮渠道为主,具有相关渠道资源的速冻食品专业生产商更具优势。
长期来看,速冻菜肴涉及的产品品类丰富,且作为正餐,消费频次及附加值均较高,是速冻食品中空间看好品类。目前驱动力主要来自餐饮渠道,在C端的渗透率会随着技术成熟,产品力、便捷度改善,代际消费习惯差异、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而提升。
#2
地方菜系走向全国化
速冻菜肴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与其他速冻食品市场特点有所不同,速冻菜肴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中国地大物博,菜系繁多,但城镇化进程加快了饮食习惯融合,尤其是火锅、川菜、粤菜等菜系已走向全国,淡化了地域性口味的影响。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年我国连锁餐饮企业中,家门店以内的企业占比约60%,很多区域特色连锁餐企也实现了高速成长,店面数量快速提升。这些中小规模餐饮新秀自建中央厨房较难体现规模经济,而在人力物力租金等成本与费用不断提升的趋势下,对第三方冷冻预制菜的需求显现。
我国速冻菜肴品类的发展与其工业化程度息息相关,能否实现技术突破直接影响其成长空间、速度以及产品渠道结构。按目前生产技术成熟度来看,传统速冻米面速冻火锅料新兴速冻米面速冻菜肴,比如安井的鱼糜制品生产成本中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分别占82%/5%/13%,而面米制品生产成本中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分别占69%/12%/19%,人工成本占比较高,自动化提升空间较大。
#3
安井、千味央厨
速冻食品企业抢位速冻菜肴新赛道
首先,大单品突破,建立细分品类优势。企业想要在速冻菜肴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应该聚焦大单品战略。大单品不仅能体现规模效应,还能更好集中资源建立品类壁垒,做细分赛道的龙头,且爆品也能更好带动行业发展,因此品类的选择尤为重要。具有普适性(家喻户晓或应用场景多)、工业技术成熟(菜品还原度高)、BC兼备、成本可控或附加值较高的品类更具大单品潜力。
其次,研发针对性解决餐饮痛点。比如千味央厨的冷冻油条,公司在年推出了安心油条,是中国工业化油条的始创者,生产工艺 于行业竞争者。制作油条需要和面、醒发、成型等,费时费力,且油条单价低,门店投入产出比较低,冷冻油条可以很好的简化制作过程,解决门店痛点。
另外,油条作为家喻户晓的传统米面产品,使用场景较多,公司从年开始进行油条细分场景下的市场研究,细分出火锅、快餐、自助餐、宴席、早餐、外卖六大场景,针对性推出茴香小油条、麻辣烫小油条、火锅涮煮油条、外卖专用油条等产品。年公司油炸类产品(以油条为主)实现收入5.2亿元,占总收入的55%。
再者,渠道上由B到C或由C到B,力求实现BC兼顾。部分拥有餐饮消费场景的品类也适用于家庭消费,比如面米制品和火锅料,以及预制菜,如果能够实现BC打通,对于企业的成长具有更好的帮助。安井的餐饮端火锅料优势突出,并向零售端推出小包装高品质的“锁鲜装”,顺应了家庭便捷涮烤消费场景需求;
另外,通过供应链的积累,安井食品在年通过子品牌冻品先生切入速冻菜肴赛道,为了控制试错成本,目前以轻资产代加工模式为主,在此过程中探索具有 品相的产品,现已推出梅菜扣肉、酸菜鱼、牛仔骨和佛跳墙等产品。安井在发现潜力大单品后或转为自产,有望凭借渠道优势实现放量。
编辑
新食材
来源
安信证券
新食材